→   科 →本頁
   
長角蛉幼蟲

長角蛉幼蟲

↑長角蛉幼蟲        (攝影:Julie Huang  )

( 長角蛉科(現在是蟻蛉總科下,未來應該會併入蟻蛉科) )

由於沒能找到台灣長角蛉幼蟲的分類檢索表,無法將其做更進一步的鑑定,因此在這裡分享一些有關於長角蛉幼蟲的知識。參考來源為DAVIDE BADANO & ROBERTO ANTONIO PANTALEONI 2014年的The Larvae of European Ascalaphidae (Neuroptera),若有講錯歡迎指出。

首先,長角蛉近年來傾向於將其併入蟻蛉科下。長角蛉幼蟲與蟻蛉幼蟲、旌蛉(台灣沒有)幼蟲外貌相似,都有一個大頭和肥胖的胸部腹部,都是伏擊性的捕食者,要如何區分呢? 很簡單,若該幼蟲大顎上沒有齒,為旌蛉;再來若幼蟲胸部腹部側緣沒有像圖中這樣的突起(protuberances,或被稱作scoli),則為蟻蛉;若有,則為長角蛉。 至於身上背著吃剩蚜蟲殘渣的蟲,那是草蛉幼蟲,也被稱為蚜獅。草蛉幼蟲身形比較苗條,能與其他這些蟲做區分,另有一些背著自己糞便或蛻下來的皮的幼蟲,那通常是龜金花蟲的幼蟲,又差的更遠了。   (網頁建置、鑑定:Z-Ln)

 

↑ 長角蛉頭部高度骨化,複眼向外突,六個小眼向上,一個小眼向下;大顎十分顯著,上有三個明顯的齒與其他刺毛或是介於齒和刺毛之間的東西,很特別的是,這個鉗狀的結構由位於背側的大顎與位於腹側的小顎組成,中間夾著一個管狀凹槽,長角蛉與其他類似的幼蟲透過這個管道直接吸食獵物的體液;觸角位於大顎和複眼的中間。複眼的型態(例如本種在複眼處長出突起)、大顎的齒列、頭骨的長寬比等都是分類時會用到的特徵。    (攝影:Julie Huang  )

 

↑ 胸部與腹部緊密相連,從背面有點難區分,但從腹面看腳長出來的位置就可以輕易辨別。前胸背板較小,質地較堅硬,中胸與後胸背板較寬大,上面通常會有在下不知道是什麼的兩對凹窩(本種顏色特別明顯);腹部約有9節,最後一節會有像蟻蛉幼蟲的挖掘毛,即使長角蛉幼蟲不是住在沙地裡面。從中胸開始兩側會開始長出許多突起(protuberances)和剛毛(bristle),都是重要的分類特徵。   (攝影:Julie Huang  )

 

長角蛉幼蟲     (攝影:Julie Huang  )

發了一堆牢騷,主要還是因為看了很久的資料發現歐洲的屬只有一種能與台灣的屬做對應,到最後依然什麼都沒有分出來,實在令人不悅。期待有後人能有這方面的研究。 本種大概稀有。

由Julie Huang拍攝。

 

 

 

 

 

 

 

 



本頁建製2025年04月17日     更新2025/05/09        網站、 攝影:嘎嘎           首頁